2003年,欧盟曾有一份关于试管婴儿的跟踪调查,报告显示试管婴儿和自然孕育出生的孩子一样健康,在身体、智力、心理发育及社交能力等方面都很正常。
美国在2009年的一项较大规模的研究也得出同样的结论:试管婴儿和自然孕育的孩子并无实质性差异,其成长过程、工作和生活均与常人无异。
我国原卫生部也有相关统计数据,试管婴儿与自然怀孕发生出生缺陷的概率并没有显著差异。
一些大众媒体对于国内首批试管婴儿的成长、工作与生活也颇为关注——《214年前的国内首例试管婴儿当奶爸,孩子是自然生育》、《探访中国大陆最早三名公开身份试管婴儿生活》、《大陆第一批试管婴儿的昨天、今天与明天》……相关情况从这些新闻报道中都可以了解一二
当然,也有一些让人“触目惊心”的研究报告。比如,“试管婴儿先天缺陷的可能性会数倍于普通婴儿”“试管婴儿早期罹患癌症的危险比正常儿童高”“试管婴儿易患自闭症”……但究竟试管婴儿的患病风险是否增加,真相并不明朗。
也有一些研究结果与之大相径庭。英国伦敦大学Alastair G. Sutcliffe等人调查了1992年至20014年间利用试管婴儿技术出生的10万多名英国儿童,与自然受孕出生的儿童相比,试管婴儿罹患白血病、神经母细胞瘤、视网膜母细胞瘤、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肾或生殖细胞肿瘤等常见儿童癌症的风险,并不差异。
该研究结果曾于2014年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包括持试管婴儿“负面”研究结果的科研人员也认为,试管婴儿出生缺陷率或患癌率略高,不一定跟辅助生殖技术有关,更多的考虑反而是采用试管婴儿助孕的女性普遍存在着年龄偏大、原发疾病多等等不利因素,这些会影响胚胎、胎儿发育,相应增加了婴儿遗传缺陷所致。
正如上面所说的,试管婴儿(IVF-ET)只是改变了受精的地方(自然怀孕在体内受精,试管婴儿在实验室环境受精),精子与卵子的相结合还是遵循着自然界优胜劣汰的法则,人为干预因素相对较少,更多的是精子与卵子自身质量的问题。
而在情智方面,曾有”试管婴儿易患自闭症”的说法,这主要针对的是第二代试管婴儿技术。但截至目前,仍无确切答案及原因分析。相反,英国牛津大学的科学家则发现,3岁的试管婴儿宝宝的认知能力高于自然受孕的宝宝。
而且,越来越多的研究也发现,不同年龄段(5岁、8岁、10岁)的试管婴儿在情商、智商以及运动能力等方面,不但和自然受孕出生的孩子没有差距,甚至略微胜出一筹。
当然,对于第二代试管婴儿(ICSI)技术而言,由于只是随机选取一个精子与卵子结合,实验人员操作时就相当于”外貌协会“的一员,只可能从外观上对精子作出选择,而不能”深入“了解被选中的精子是否真的健康,如此无疑是妨碍了精子之间”抢亲(女性卵子)“的公平性,而缺少了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的确会存在一些遗传风险。
比如说,从遗传的角度上看,父亲的精子质量有问题,那么,孩子未来的生育能力也可能有别于正常人,但这并非技术的原因,而是自身遗传物质所致。
因此,尽管第二代试管婴儿的成功率较高,但在选择上也更为严格与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