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子的受精是体外受精过程中的关键步骤,是成熟的精子与次级卵母细胞相互作用并结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从卵泡取出的卵母细胞,经体外培养4-6小时后,即可进行体外受精。常规IVF是将配子在体外自然配对完成受精,受精过程与体内存在很大差异。自然受孕过程,精子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旅程从女性生殖道到达输卵管,在体内能够达到受精部位与卵子接触的精子是有限的(数十条至数百条不等),这些精子在经过女性生殖器到达卵子周围的过程经历了严格的自然选择,而体外受精过程对精子的自然选择的余地有限。传统的体外受精中,大量的精子与卵子共培养完成受精。
各生殖医学中心在授精操作上方法各异,常规体外受精的授精方式呈现多样化特征。体外受精精子与卵细胞共孵育的方式依据时间的不同区分为短时受精和隔夜受精。在授精用器皿种类、授精时单液滴卵子数量、受精液体中精子密度、精子加入卵子培养液抑或卵子加入精子培养液、授精终止方式以及受精培养液与培养箱种类等方面,目前尚没有全国统一的要求或规范。
在短时受精已经成为主流受精方式的今天,与隔夜受精方式的比较将使我们更理性地考虑受精方式的选择。授精的时间点由hCG注射时间或卵母细胞获取时间考虑,即计算hCG注射到授精时间间隔或获卵到授精时间间隔,还是兼顾临床方案与促卵子成熟药物的剂量,值得探讨。
刺激周期卵子收集后通常预先培养一段时间。自然周期的卵子,减速分裂与胞浆的成熟同步,但刺激周期获得的卵子成熟状态并不同步,预培养有助于胞浆的进一步成熟。2001年Jacobs在对881例体外受精周期获卵后预培养时间与临床结局相关性的研究中发现,hCG注射后36小时获卵,卵母细胞在授精前行不同时间间隔的预培养,发现1-2小时、2-3小时、3-4小时、4-5小时以及大于5小时的各组,受精率与胚胎质量相近,临床结局方面,胚胎种植率与临床妊娠率没有统计学差异,虽然流产率在1-2小时组明显高于其他各组,但持续妊娠率没有受到影响。
Andersen等在对hCG注射到卵泡破裂的时间间隔的观察中,发现当主导卵泡直径达到18mm时,肌肉注射hCG,66%的病例首先破裂的卵泡是最大的卵泡,hCG注射后平均38.3小时出现卵泡破裂现象。而卵泡破裂的时间被认为是授精的合适时机。在国内多中心调查hCG注射与授精时间间隔对临床局影响时,重庆市妇幼保健院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提供了各自生殖医学中心2009年IVF周期的分组分析结果(表5-2、表5-3,第十二届重庆辅助生殖医学讲习班),hCG注射后39~40小时授精组临床妊娠结局最优。
短时授精/受精时间即精子与卵母细胞共孵育时间究竟多长为合适而恰当的,仍有争议。在分析精子参数对受精及临床结局的影响时,受精液体的精子密度与精子的形态学指标,是关注的焦点。受精培养过程是繁杂而多样化的细节操作,寻找真正在授精环节影响受精、胚胎发育及临床结局的关键因素,可为规范化操作细则的建立提供依据。
受精培养需要一个合适而稳定的环境,以减少对受精结局的影响。培养箱的快速回复功能是培养箱品质的标志。掀盖式迷你培养箱较传统的前开门培养箱在温度和气体浓度的回复速度上更快,故更受青睐。低氧培养环境在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抱婴回家率等方面均优于非低氧气体供应环境。培养用试剂与耗材也需要关注。